放过自己,允许一切发生:不比较,轻松而坚定地活

【法】萨维里奥·托马塞拉

不计其数的指南、“小说”、文章和一些播客节目都以“获得幸福的最佳途径”为主题大肆营销。当今社会只是以幸福为噱头去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而并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投入生活。事实上,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缺乏人与人的交流、关爱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经历快乐与痛苦、幻想与幻灭、冲动和误解等,这些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体验交织成我们的生活。

30岁的布兰丁对“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这种风靡一时的主流话语感到愤慨。“我受够了这些说法,比如‘保持平静’‘学会说不’,不断重复的口号式语言完全制约了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让我们相信,只有照着这些说法去做,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体面和教养’。

“我们被认为没办法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幸福,只要按照书籍、社交网络或者媒体上的规定去做,成为他们理想中的样子就足够了。”

29岁的玛蒂尔达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这有很多好的方面,尤其是社交网络对心理学进行了宣传,并通过网络向全社会普及了心理学。但是目前,定期去看心理医生,学会‘照顾好自己’和维持心理健康都还只是都市人群或精英人群会做的事。这种宣传的弊端在于,我们必须服从主流观念:要想获得幸福,我们必须学会情绪管理,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好像激动和纠结这样的情绪本就不该存在。所有在社交网络上有影响力的达人在‘个人发展和成长’的话题上都有一套神奇的‘程序’:做瑜伽、坚持健康饮食、做冥想训练。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了一种束缚,这会让那些没有按照这套程序生活的人产生一种‘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的感觉,长期陷于内疚感中。”

他们会感觉自己和他人差距逐渐拉大、体力逐渐衰退、人生无法到达新的高度,这些过分贬低自己且不合理的想法将会日积月累。由于被必须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观念绑架,他们总是认为必须诸事皆顺,并拒绝接受事物的阴暗面。然而这种观念本身就是虚假和不正常的。

我周围很多记者朋友或熟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在反抗着媒体和社交网络盲目施加给他们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他们感觉自己仿佛一台巨型永动机,在一刻不停地运转。

30岁的克莱奥解释道:“我实在无法忍受‘必须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这种命令性的话语。它剥夺了我们表达悲伤和感受失败的权利,一切都必须是‘有用的’并且能帮助我们不断进步。随着社交网络上有关‘幸福’的网页内容日益增多,我认为,所有关于‘幸福’的内容终将会导致个人至上理念的出现:我们必须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即使这意味着将自己与他人完全隔绝。清晨,我们做瑜伽,练习冥想,然后制定‘待办事项’清单;我们必须保持健康饮食,进行多项体育运动,还要理智消费。我们对自己的一切都要认真负责!当然,在这些限制下我们自身也会获得一些进步……某些话语也确实赋予了我们悲伤的权力,让我们的精神得到片刻的放松……但这些话语往往屈指可数!我也会感到社会带来的压力,主要是工作带来的压力。我在自己的职业领域成绩斐然,但正是因为我工作出色,所以我更不能感到疲惫、厌倦、失落……而且我属于中产阶级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我听到过各种各样的歧视性言论,这个群体的‘优越感’会让我愈发感到惭愧和内疚。我把所有这些问题都归咎于社交网络极端的风向。”

人们竟然会因为做自己而感到内疚!这太过分了不是吗?然而,我却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的话。为了解释产生这种感觉的真正原因,让我们剥离一切外界因素,尝试从内部挖掘根源。我们为追求十全十美而压抑和否定自己,会产生哪些令人担忧的症状?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start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