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自己,允许一切发生:不比较,轻松而坚定地活

【法】萨维里奥·托马塞拉

“不幸的是,由于生长在崇拜优秀的环境中,人们很难做好准备去接受日常生活中的马马虎虎和得过且过。更糟糕的是,这种对完美的要求有时会导致自我憎恨或自我鄙视……对完美的渴望是人性的公敌。”

——塞尔日·蒂斯隆

(Serge Tisseron)《耻辱之死》

如果我们必须放弃创造力,遵从完美主义或优秀的标准和要求,那怎样才能做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呢?

起初,我想把这一章命名为“完美主义的毒”,因为经验证明,完美主义是多么致命;后来我改变了主意,因为我认为在谴责完美主义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坏前,有必要先强调完美的不真实性,其本质是一种幻想,是不切实际也不可能达到的状态。

完美并不存在,它只是海市蜃楼,是一种幻觉、概念、理想或注解;除非你相信某些主流观念倡导的:不管发生什么,“一切都非常完美”。

当我们遇到极度困难的情况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采取一种保护机制。事实上,生物在本质上都是,对于一些事情我们会难以忍受:实际上这些事情本身就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神经系统自主关闭了敏感性,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不必承受超出能力范围的痛苦。这是我们机体的一项智能化功能,是身体智慧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

无论得到坏消息、受到打击还是遭遇创伤,在经历这些痛苦的事情后,我们都渴望能回归自身的感受和体验,重新发现完整而本真的自我。只要我们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允许,这就完全有可能实现。然而这种情况十分鲜有,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社会运转在很大程度上由随机性支配,这会促使我们更倾向于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然后我们就会进入一种近乎疯狂的快节奏中;这种快节奏远远超出了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导致我们不可能乐在其中,进而阻碍我们的个人发展,甚至令我们无法保持健康的状态。

认清现实的本来面目,了解自身会经历的灾难和需要承担的责任,这对我们而言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我们发现自己无法生活在真实中,也无法倾听自己从真实中感知到的一切。因此,相比因现实的打击而遭受痛苦,我们更愿意去适应完美主义这套体系。我们将完美主义强加于自己和他人身上,并将它贯彻到底。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start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