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32岁的玛丽安娜在选择职业方向时没有经历过纠结和摇摆不定,因为纵观她的教育经历,她堪称人生赢家:从赫赫有名的高中毕业后,进入预科班,随后从极其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硕士学位。
“我没有真正感受过学业或职业选择带来的压力,我的压力在于,我必须取得成功。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我对未来有些迷茫,随后我选择成为一名新闻编导和纪录片导演,这也一直是我喜欢的职业。我认为在我的家庭中,没有任何人会专门引导我去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实际上,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野心给我带来了多大的压力,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直到现在我仍处在过度的自我封闭和自我抑制中,我害怕别人对我感到失望,害怕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如今,玛丽安娜开始重新选择自己的路。她开始学会从名望和成功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世间最好的路,是自己选择的路;因为是心之所向,所以才能坚定地走下去。
下面这个案例的情况较为罕见,主人公名叫克莱欧,她声称对于自己的职业道路拥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叔 ji 分 享 公 号 晚 霞 书 房
“小的时候,我想要成为一名职业钢琴家,但听了几场演奏会之后,我备受打击,意识到音乐对我而言只不过是兴趣爱好,我并不想把它当成职业,也不想往更高水平继续发展。从那以后,我还发现自己对写作、文学、哲学、艺术等感兴趣。在我看来,我似乎很适合当一名音乐评论家。于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开始学习、研究相关的行业知识,如今,我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深感自豪!”
对一些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父母肯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然而,即便他们做选择时没有受到父母的影响,也极有可能受到老师的影响,比如28岁的埃德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的高中老师极力坚持让她进入预科班学习。几年之后,严峻的金融危机与公共卫生危机接踵而至,她找不到和自己的期望与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这时的她感到失望透顶。
“即使获得BAC+10的文凭也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了,薪水也十分微薄。”埃德娜的观点有理有据。
尤其令人心灰意冷的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庭和学校层面的影响,人们还会受到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对未来充满幻想,怀揣着美好的愿望生活,然而这些愿望是如此不切实际且永远无法实现。
“美好生活的标准是难以企及的。人们是如此渴望达到这些标准,甚至无法接受自己的生活中有丝毫的不完美,这使我们永远活在失望和幻灭中。我周围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朋友,坚信只有金钱和物质上的成功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这简直太荒唐了!我也观察到,家庭关系变得愈发复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真诚,大家会假装一切都好,或者干脆互相避而不见。在父母和老师的口中,我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已经按照他们的要求竭尽全力去追求成功了,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终归还是一无所有。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
对美好生活难以企及的标准滋生出的压力,悄无声息地在人们的思想中蔓延,最终扼杀人们的自我表达能力与质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