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拥有无尽的梦想,也希望你怀抱着实现它们的强烈渴望。希望你充满热情,也希望你保持沉默。”
(Jacques Brel)
法国的主流文化是如此墨守成规、反对创意。主流文化认为,谈论梦想过于幼稚,或只是纯粹的心血来潮。纯理性主义的拥趸和“严肃”的哲学家们对梦想大肆诋毁,因此我们被要求“活得现实一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成为唯物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
在实证主义当道且混乱不堪的局面下,人们倾向于寻求一种安全感,这使得很多人愈发狭隘、给自己设限,只做那些在他们看来确定的事,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维持着自己的习惯。他们将自己囚禁在常规事项中,再也无法摆脱这种控制,不能自主行动,甚至再也无法开始尝试新事物,拒绝一切他们认为可能会威胁到自身安全的人和事。
然而最近,这种所谓的“寻求安全感”与“管理自我情绪”的荒谬言论几乎同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此前,儿童教育专家强调过,为了孩子的良性平衡发展,保证其周边环境和周围人,尤其是其父母的可靠性尤为重要。
可靠性是指周围人际关系的质量,尤其是“足够优秀的”父母,他们能够专注孩子成长,认真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需求。反过来,孩子会认为这样的父母是值得信任的,这会给孩子带来舒适、放松和宁静的感觉。
一个人安全感的建立是从幼年时期开始的。这是一个简单又基本的事实,我们怎么能够将其忘却呢?我们又为何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安全感呢?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危机四伏,我们周围的混乱唤醒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让我们对已知事物感到紧张,对未知事物和变化产生排斥,而为了实现自我保护,我们产生了心理防御
。
如今,极度渴求安全感的患者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表现得过于严肃、抗拒和拒绝进步。很多心理治疗师通过一种人为的、病态的高强度循环方式,对患者实施监督,这种治疗方式也表现出僵化、教条、缺乏创造性,由此产生了恶性循环。
诚然,对某些人而言,痴迷安全感的原因是他们在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时期,根本没有体验过这种可靠性。对其他人而言,这种痴迷则更多源于面对新事物的焦虑,或是对于脱离舒适圈的抵触。不要忘记,“控制”意味着确定和安全感,这是人们获得安全感的基础。我们采取任何行动,都是试图获得某种“控制”,来对抗未知和不确定,继而获得安全感。我们将通过一些事例来探讨对安全感的痴迷及其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