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回到它本来该有的样子,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去繁就简。我们的思维和情绪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适当放空。我们无须长期笼罩在童年的阴影下;无须强迫自己改变“消极的观念”;无须从理想主义者变为现实主义者;无须陷入无穷无尽的反省中,总是诉说自己的苦难以及由此产生各种负面的想法和情绪。因为这样做只会不断加剧我们的焦虑和不适。好消息是,只要我们学会顺其自然,保持情绪稳定,大脑就会自然地进行自我调节。
我们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是因为我们天生就具备创造力,我们的创造力来源于直觉,受潜意识的启发。如果我们不试图去压抑自己的内心和情感,我们的心灵就能实现自愈,能够进行自我反省,理解及分析我们痛苦的感受,让“某些想法、画面和冲动短暂出现,然后自行消失”。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的结论是,我们不需要思考和反省,只要让我们的心灵自己找到答案,当我们第二天醒来时,或当我们在沐浴、发呆或散步时,答案便会摆在我们眼前。
以下这个例子说明了元认知的作用,证明了我们的心灵具备创造力,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亚德住在一个朋友家时,误会了朋友们开的一个玩笑,他觉得在场的一个女性朋友在嘲笑他,而且她的语气很是尖酸刻薄。当天晚上,亚德迟迟无法入睡。天亮之后他和这个女性朋友交谈,想弄清楚她究竟想对自己表达什么。而这个朋友却责备亚德“小题大做”,并说他“过度敏感和偏执”。当时,亚德认为她是在开玩笑,于是他还是留在了朋友家,保持着愉悦的心情度过在朋友家的日子,并把注意力放在了其他事情上。但他一回到家,“过度敏感”和“偏执”这两个词又回到了他的脑海中,他有种奇怪的感觉,而且产生了持续性的不满情绪,他认为这些针对自己的指控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当他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提及这件事时,他能够确认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判断是正确的,他的“朋友”在交流过程中对他施加了言语暴力。随后亚德再一次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过分纠结这件事,慢慢地他就把这个小插曲淡忘了。几周后,他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因为他无法探明这个女性朋友的真实意图,导致他的思绪陷入了一片混乱,他必须对现实情况做出解释,却无法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由于受到了他人的批判,他自然需要把问题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所以才与之交谈,想和她开诚布公地讨论这件事,但最终也没有得到回答。在这个例子中,亚德能够对真实发生的事情进行主动思考,意味着他在朋友家逗留期间所遭遇的情感和情绪上的所有难题,在他自然而然的自我修复过程中已经逐步解开了。
通常,所谓的“易怒”“过度敏感”,甚至是“偏执狂”,这些词语看起来可能不是那么友好,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对人际关系进行深度量化处理的过程。那些突然出现的、出乎我们意料的嘲笑会导致我们产生思绪错乱,会让我们对玩笑的定义产生疑问:他人是在批评我们,还是在责备我们?这甚至可能会令我们感到片刻的沮丧或悲伤。然后,在疑问没有得到答复的情况下,我们尝试通过想象对方的意图来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在这个阶段,我们最好不要使用逻辑推理、进行场景重现或重述他人所说的话,而要学会调动自己的潜意识,让它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我们能够对情况产生清楚的认知,避免那些对我们明辨是非造成障碍的、与事实不相符的诡辩。这样,我们对事实的正确认识就会逐渐浮出水面。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与这些评价保持适度距离,因为他人对我们知之甚少,我们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只要我们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我们就能够做到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