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阻力中值得一提的有两种,而且这两者具备相互关联性:
• 施加给自己或他人的无声的暴力;
• 要求自己必须成为怎样的人。
我们是尽力让周围人尊重、钦佩自己,还是怜悯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目前,媒体对“身份认同”进行铺天盖地式宣传,最常见的现象是给人贴上身份标签。这些标签似乎足以在他人面前树立我们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打造一个“人设”:“我是个坚韧不拔的人”“我是个敏感的人”“我是自恋者的受害人”等,甚至兼而有之。
人们想要通过提升自己的社会自我
价值或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来获得好名声,接下来我们将对这种情况展开研究,同时探讨如何从自体表象
层面来认可自己的形象。
有些患者在第一次心理治疗期间自我评价为“是有韧性的人”“是天赋异禀的人”“是过度敏感的人”,当他们面对那些令自己尴尬的人时,会给这些人贴上“自恋者”或“控制狂”的标签。许多心理学界同僚对这类患者的观点并不赞同。他们认为,这类患者对自己做出的评价,是自认为有资格做出的自我诊断,实际上缺乏客观性,并不利于他们今后逐步发现自我和探索自身的人际关系模式。
很多人会选择利用失败、苦难、忧伤、放弃和悲痛这些负面情绪,给自己“贴标签”,好让自己被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行为印证了想要把真正的问题说出来有多么困难,因为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人们经常需要为自己贴上当下流行的负面标签,好让他人明白自己悲惨的境遇和生活的艰辛,或通过这种方法让他人接纳自己。特别是当一些心理医生和哲学家出现在媒体上时,也对这种标签化、流行语或说话技巧趋之若鹜。但这种方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