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我们对“自己”这个概念的理解深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们自我认知的形成意义重大:社交网络、广告、媒体、商店的橱窗,还有我们遇到的人以及他们的言论和态度,都在不知不觉中造就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来满足他人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表现出社会文化中那些所谓“得体”的言行举止。这种压力不仅使我们对自己的外貌和身材感到焦虑,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
目前的社会文化无法容纳负面情绪,不允许人们展现出自己的软弱。因此,无论在家庭还是团体中,我们都不能将自己的脆弱展现给别人看。
玛蒂尔达指出:“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家人们从不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们也很少表露负面情绪。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变得和他们一样。当我感到疲惫时,我会觉得只有弱者才有这样的感受。我从来都不想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我觉得这是因为我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害怕别人会因为我的缺点而讨厌我。”
在很多家庭或某些社会群体中,为了体现家族尊严或出于所谓的礼节,人们会避免表露负面情绪。一些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或贵族家庭总是要求家族成员保持良好的情绪。在大众的眼中,男性更加不能怨天尤人,面对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人们会要求他们“咬紧牙关挺过去”,因为这是男子气概的体现。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会对自己身体的伤痛和负面情绪闭口不谈,他们被困在“要么前进,要么毁灭”这种残酷的文化中进退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