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想象自己身上背负着团队责任感,是所在群体的发言人、执旗手,甚至是羞耻感的承担者。换句话说,我们会认为自己背负着一种集体羞耻感。所以为了平息风波、缓和关系、促进沟通与交流,我们会倾向于替他人考虑,让自己吃亏。
玛丽安娜说道:“在我的朋友圈、家庭、即兴创作剧团中,我经常承担一些集体的任务和工作。我一心想着把人们都聚集起来,组织和张罗一些活动。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这个集体能够延续下去,是为了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快乐,让彼此减少争论,获得面对面交流的幸福感等。有时候,当事情没有按照我的预期顺利进行,或是我感受到了他人的一丝紧张和不满时,我就会陷入一种真正的恐慌状态。”
玛丽安娜也承认,她这样做是因为害怕让别人失望。如果她的工作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的话,其他人可能会“后悔到这里来参加活动”。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就是我的责任,我就该在团队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我相信,如果我什么都不管,团队就会像一盘散沙或一团乱麻。我还认为,如果我什么都不做,就没有人会喜欢我。如果我不努力地在他们面前提升自己的存在感,他们就会意识到我其实是可有可无的,我会害怕他们不再需要我、厌倦我,这会让我感到沮丧。所以我尽量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不让他们产生这种想法!”
追求爱与和谐是我们的本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会想要去做更多的事,却不强求必须获得回报。我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因此感受到身心俱疲,有时甚至会内心压抑、情绪崩溃。
玛丽安娜表示:“在一个团体中,尤其是在我的家庭中,避免成员之间产生冲突是我的使命。我很害怕团体出现内部矛盾,也不想家庭氛围剑拔弩张,所以我对周围的紧张局势非常警觉,我会像一块海绵一样把这些紧张的氛围消化并吸收掉。我会尝试着安抚、取悦大家,想方设法活跃气氛……很多时候我要为此付出大量精力,有时甚至会情绪崩溃。”
类似的情况不止出现在亲密关系和友情中。事实上,不管是政客还是艺术家,很多人都表现出一种对“存在感”的过度追求。我们认为自己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太过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很可悲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这种需求并没有得到尊重和满足。实际上,这恰恰是一种缺爱的表现。我们害怕自己不被需要,就像害怕冲突、紧张的气氛、分歧和不和谐一样,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种对“不被爱”的恐惧……更糟糕的情况是,如果我们感受不到爱,我们的存在将变得毫无意义,这也是我们会变得脆弱的根本原因。不管我们表面上如何伪装,我们的内心都是渴望被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