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会令孩子感到恐惧,同时孩子也会将父母理想化。尽管父母并非无所不能,但在孩子眼中他们依然很强大,因此孩子就会处在父母的影响甚至控制之下。父母利用这种恐惧来干预甚至掌控孩子的一切,他们不采取提建议的方式,也不单纯地尊重孩子的选择,而通常会拿稳定的工作、名利和成功当借口,强行干涉孩子的职业选择。
26岁的罗莎回忆道:“13岁那年,我不想再学习拉丁语了,但是我父母的专业都是语言文学,而且我父亲还是一名古希腊语的教授,所以他们拒绝了我的想法。
“之后,在高中期间,我想往文学方向发展。父母接受了我的想法,同时提出了一个条件——我必须继续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对此我没有提出异议,就按他们说的办吧,因为从内心深处来说我并不反对,尽管我对拉丁语和希腊语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后来我真的爱上了它们,所以在文科预备班
的时候,我选修了古典文学,而且是拉丁语和希腊语方向。”
罗莎表示是“她自己选修了这门课”,她的说法恰好掩盖了一个事实,其实是她父母不让她选另一门课。总体来说,她还是尽量确保自己所做的决定合父母的心意。罗莎明白自己为何对父母如此顺从。
“事实上,我始终都明白并感激父母对我的疼爱和照顾,我们同住一个屋檐下,我一直对他们百依百顺。现在,我要自己做决定,但我始终无法当面反对他们。当我做出的选择不合他们的心意时,我很难与他们当面起争执。”
相较于罗莎的故事,对其他年轻人来说,父母对于他们的影响似乎更加间接,或者更加微妙。例如布兰丁,就是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她的职业方向:
“曾经,我的母亲被迫学了会计专业,直到现在她还在因为这件事埋怨她的父母。因此她经常告诉我和哥哥,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到了该择业的年龄,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于是母亲就给我列举了一些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她告诉我,如果当初她能自己做选择的话,她会选择摄影。我采纳了她的建议,同时结合了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最终做出了决定。如今我成了一名视频剪辑师。”
我们时常看到,当青少年面临人生中的关键节点,需要做出重大抉择时,即使父母不会无理取闹,也没有使用要挟或逼迫的手段,他们和孩子也会因意见冲突而针锋相对。玛蒂尔达对此做了清楚的解释。
“自六年级以来,我就一直跟父母说我想成为一名记者。但因为我来自小城市,所以我就想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梦想。在会考
的时候,我想要选择应用外语专业,父亲问我:‘为什么选这个专业?为什么要当老师,整天活得清闲又懒散?’他想让我去读法学院,还威胁我说如果不听他的,就不会给我经济上的资助,所以我不得不选择学法律。恰逢那个时候是罢工的高潮期,一整年我只有三个月的课,然后第二个学期我索性就离开学校了。到了9月返校那天,我没有参加考试,而是直接转到了应用外语专业。从那以后,对于我的学业,父亲没有再提出过任何问题。在没有在传统的法国大学校
接受教育的情况下,我成了一名记者。”